当前位置: 首页 > 法院文化 > 文化建设
记忆“六一”
作者:张 隼  发布时间:2011-06-01 15:25:44 打印 字号: | |
  每年的“六一儿童节”这天,总有一种童心未灭的冲动。

  小时候,过“六一”是仅次于过年的盼望节日。那时的人们不向往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,蜗居在大山里很是满足。因此,那时的农村学校办的热火朝天,几乎村村都有学校。每当“六一”的前好多天,学校就开始挑选有文艺特长的学生,由一个或几个文艺特长的老师编排节目,为“六一”这天在镇中心学校进行文艺会演做准备。

  挑好小演员后,利用每天下午的自习课,把小演员带到离教室不远的空地进行排练。那个兴奋劲就别提了,既满足了去镇子上的愿望,又可以好多天不用上自习,羡煞了把个留在教室里没选上的同学!

  还有另一个让我们兴奋原因,那就是做大红花。节目排练的差不多后,就开始做大秧歌用的大红花。学校买来一捆捆的皱纹纸(现在这种纸已不多见),外面一张大红的,中间是半张黄的,向里一下外一下的折叠,再用一根细点的铁丝在正中间一拧,把纸左翻右翻里翻外翻,最后就做成了一朵中间是黄心的大红花。

  到“六一”这天,小演员们着统一的白衬衣(家境好的是白市布做的,家境不好的是老布)蓝卡其裤佩戴红领巾,女同学头上还扎两个蝴蝶结,早早的来到学校,开始由老师给我们化妆,为了晚上能把化妆的油彩洗干净,所以先在脸上抹些凡士林,即便这样,有的同学几天以后脸上还隐约留有油彩的痕渍。化妆后的我们活像一个大红苹果被点了七窍,然后每人两朵大红花,在全体老师的带领下,蹦蹦跳跳向镇子出发。

  我所在的村学校离镇子有二十几里的山路,可以说是翻山越岭。一路上,沿途学校的演员们相继汇集,几乎都是同一样的着装,手里拿着同一样的道剧,有的是黄花红心,有的是红花黄心。渐渐的,我们这些十岁左右的孩子们体力不支饥渴难奈,没有了出发时的那股兴奋劲了。老师不断的在鼓励“快到了,到了就能买水萝卜吃”,我们山里是没有水萝卜的,因此水萝卜对我们很是诱惑。期间有一处山泉水,老师学生每人都喝一些,吃点自带的干粮补充体力。

  离镇中学不远时,隔着大山就听到锣鼓喧天,大山沟壑的回音越使得锣鼓声震天动地,我们精神一下子又到了最高点。等到了镇子公路时,来的早的、离的近的学校已经在开始演大秧歌(大秧歌在公路上演,小节目在镇中心学校搭的舞台上演)。我们立马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,两只小手紧握两朵大红花,排好演出队形,听着老师的口令,等待依次的表演。随着“六月里呀花盛开,花盛开,祖国一片新气象,新气象,我们欢呼,放声歌唱……..”手里的花朵随着锣鼓的节奏和老师的口哨声,时左时右,时而向下,时而在头顶上舞动,整个公路成了花的海洋歌的海洋。

  太阳西斜时,表演全部结束,最后由一个领导上台讲话(可能就是现在的教育专干吧),但已不知其所云,因为我们已饥肠辘辘想着回家时的劳累和下一个“六一国际儿童节”……
责任编辑:马 腾

地址:榆林市绥德县学子大道中段

电话(传真):0912-5612335

立案热线:0912-5717788

投诉电话:0912-5646027

投诉邮箱:suidefayuan@163.com